8月7日上午,莫拉克颱風逼近,我身處土石流紅色警戒區內,派出所也開著巡邏車廣播要大家提高警覺,外頭風雨大的嚇人,我則躲在辦公室內,品嚐著因颱風假難得有的喘息時間。
漸漸的,網路上不斷湧現災情訊息,南台灣漸漸沉沒在一片汪洋中。
當我在寫這篇文章時,已經是88水災的19天之後,也是我剛從澎湖回來的第2天。
在開始這篇文章前,很無奈的要告訴大家,之所以寫這篇文章,是因為有些人知道我要去澎湖的消息,跑來要我取消行程,把錢捐出去救災、賑災。這讓我火大無言。
如果你也覺得我不應該在這時候去澎湖,應該要把旅費捐去救災,建議你可以直接關掉視窗,不用繼續看下去。
為什麼這種時候不能去旅遊?
我承認災情嚴重,自己的家也在災情慘烈的台南,距離我家30秒的某條橋呈現下面這種情景。
但我還是按照既定行程,出發去旅遊渡假。
不是我冷血,不是眼睛脫窗沒看到,也不是心地麻木不仁,而是我們必須從幾個方面思考救災、捐輸的現實。
每當有大型自然災難發生,各界的愛心捐款、捐物資潮立即湧現,往往在短短數日累積出龐大的數字,人們除了救人為先、助人為愛的心理之外,隱隱夾雜著"捐輸=愛心"的複雜情緒。
不可否認的是,不考量災區需要什麼?缺乏什麼?這種一股衝動的捐輸,便是形成物資過剩的結果。
有部份人以為自己知道災區需要什麼,送來不甚合適的物資,反而造成無謂的浪費。
再者,每有大型災難發生,每有一窩蜂的捐款捐物資行動,便會產生一種非常可怕的副作用,那就是排擠效應。這種排擠效應的憂慮(或者說是一種殘酷的現實),不僅存在於這次水災,在之前川震、或是更早的南亞海嘯、921時,便已存在。
我們除了在重大災情發生時,能夠一時熱潮的捐輸,那一般時候,我們是否也能夠感同身受的關心需要幫助的族群?災民固然需要幫助,那其他常態性需要我們協助的人,是否我們也能持續的、不忘記他們的慷慨解囊?
想想,喜憨兒愛心月餅去年此時賣8000盒,今年賣不到1000盒
想想,忠義基金會募款減少20-30%,原訂助養募款計畫延後
想想,兒福聯盟原訂9月募款活動,見苗頭不對只能延後
這些靠募款、義賣苦苦維持的民間團體、弱勢族群,可能逃過風災的惡夢,卻依然躲不過捐款排擠效應的夢魘。
如果你是這些弱勢團體,身處現在的環境中,你會明顯感受到民間的愛心正如洪流般的被這次水災吸走,也許你會問:這有什麼不對?他們現在比較需要阿!我想不是,既然需要,就無所謂的比較需要跟比較不需要,難道一直存在偏遠小學教育資源匱乏問題、棄嬰受虐兒問題、弱勢烘培坊的岌岌可危、又或是流落接頭的街友生存問題,就不如風災災民的需要嗎?
不是的,他們的需求只是因為沒有聲音(或是沒有人為他們發聲),在這時候被風災的震撼、驚悚所掩蓋,媒體、報紙24小時不斷向觀眾放送滿目瘡痍的畫面,因而沒有人注意到罷了。
如果你還看不懂,回過頭來談為什麼不取消澎湖行程改捐款。
第一,旅遊是私人的事,這根本就與捐不捐款無相關,這兩者不能混唯一談
第二,憑甚麼要球我捐款?你怎麼知道我沒有捐?是不是這時候不捐款=沒有愛心?
第三,排擠效應,這時候湧入災區的各式協助已經足夠,缺的是時間,是不是回頭保留一些能量給除了水災以外那群一直需要的人們(他們是長期災民阿)!
第四,明白說,助人工作我一天24小時做,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,何需特定族群。
第五,如果以上四點依然無法說服你,也罷。
也許,表達愛的方式很多,在這個時候,儘管去做你想做的、你認為是對的事,無論如何,只要我們願意付出,願意去愛,所謂聚愛成塔勇氣匯江河,台灣一定會重新站起來!
台灣加油!
澎湖我來了。
接下來我要做的這件事情,可能會引起部份人的議論,但我還是要做。
無論你是否捐款、物資給88災區,
如果你仍願意,幫助山區偏遠孩子,
讓他們在教育這條路上有多一點機會,歡迎捐款給博幼基金會:
1.郵局劃撥捐款
劃撥帳號:22482053
戶名:博幼基金會
2.定期定額郵局轉帳捐款
可選每月、每季、半年或年繳捐款,請至博幼基金會下載定額郵局轉帳捐款授權書
填妥寄至(545)南投縣埔里鎮安四街131號 博幼基金會 收
如果您在捐款上有任何問題,可來電/信詢問。
電話:049-2915055
E-mail :bo.yo@msa.hinet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