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,其實在這種時候講來格外諷刺,社會的期待與自我的希望往往背道而馳,年長者會說:"金猴塔朱歐~",這種帶有種社會共同的期待,小時候老師父母總是說,要好好讀書,以後長大才有前途,有些老師甚至為了95分少1分打1下,這樣來鞭策學生"上進",事實上國中、高中、大學,我們都生活在一種社會無形的壓力下,要在這當中生存,每個人無不卯足全力(?!)把書本上的文字塞進腦袋中帶進考場,說穿了,那只不過是滿足社會期待:進入好學校,接受更好教育,成為"有前途"的人。

我不能說這種情形可議,當然不乏有很會讀書的人,怎麼讀怎麼考永遠遙遙領先其他人,但是回過頭來,站在一種自我為主義的心態,讀書是為了什麼?

 為了自己、為了父母、為了成為社會所想要你成為的人?

當然很多人會說,我用功讀書是為了自己,是了,為了自己,因為自己已經被灌輸"讀書是為了自己"的想法,其實那偉大的想法背後隱藏著道貌岸然的陰謀:

 為了自己-要成為社會、父母長輩所期待的人。

許多人不能明白,讀書,讀"教科書"跟"閒書"的分別在哪?或者說,讀有用的書才是最重要的,教科書是不是重要的書?我想是的,那閒書呢?閒書是不是屬於重要、有用的書?(閒書包含散文、小說、報章雜誌、圖畫冊,乃至漫畫...)

在我的眼中,這些歸類為閒書的類書,其實是更為有用於教科書的。教科書教導我們專業知識,從教科書當中獲取前人的心血結晶,它的功用是在短時間大量給予豐富的"正確知識",這些知識是社會公認對的;但是,往往教科書給予的是死的知識,我們讀它吸收它,卻同時間接受它成為我們思想中正統的答案,我們無形中放棄了思考,讓這些答案控制我們,把我們塑型為同一個產品,更可悲的是,往往還進一步為自己心中這個外來的答案做辯護。

與其說讀書,我更願意稱之為"閱讀",因為讀書背負了太多社會、自我包袱,很多人說:讀不完,尤其在考試前夕(因為當成一種考試的答案,前人又十分長舌,所以讀不完。)。

拿起一本書,以閱讀的心態面對,翻開它,讀出它的字句,不時停下來想想它的涵義與自我的對話,不要懷抱著"它是對的",以一種"來看看別人怎麼說"、"別人怎麼闡述",的方式進行,當然,抱持著"那是別人的結晶",我需要"我自己的邏輯、結論"。

對於讀書...或稱之為閱讀,是廣泛的獲知許多不同的觀點、論調、例證,這有所謂的"旁徵博引",遠見雜誌才有〈我害怕閱讀的人〉一說,因為閱讀快速的擴張能夠成為旁徵博引的素材,旁徵博引,是協助闡述自身觀點的支柱,別人說的再怎麼能被自己認同,那始終是別人的專利,不能拿來當作自己的專利,發展出自己的專利,以別人的專利強化自身的專利,那就是閱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徐老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