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姑且稱之為「黃姓少年事件」。

這件事情從一開始邱毅委員單純想讓扁學長出糗的爆料,沒想到像八點檔連續劇一般,劇情峰迴路轉、高潮迭起,最後居然演變成真假塔羅牌師、喇嘛之謎,許多媒體甚至用「小騙子與大騙子」來稱呼這齣鬧劇的兩位中心人物-黃姓少年(到底是黃琪還是黃照剛!)與扁學長。

原本以為真有這位塔羅大師,卻沒想到台灣這群無所不能的鄉民網友,發揮那名偵探的挖掘本能,讓其真實身份曝了光;而媒體朋友更是天天鎖定其部落格等待「新的劇情」,並配合劇情每天追著這位神秘的塔羅師(應該說是黃姓少年)團團轉。

應該要說這位黃姓少年天生天才,懂得如何利用媒體創造自己的風光,還是社會哪個環節發生問題造就今天這個荒謬的結局。

真正該理性探究的是這少年行為的背後導因,而不是他今天又說了什麼樣爆炸性的言論。他的言論已經不是今天這條線的重點,否則媒體只管等待他下一步是要進演藝圈,還是那三個喇嘛的真實身份。


只聽「一家之言」不切實際,但「眾家之言如同一家」卻也荒謬。當這些日子的報紙新聞均看熱鬧般,圍繞黃姓少年部落格的驚人之語,看到媒體只會以政治角度追逐,喪失了其他角度觀點,我心裡非常的慌亂,直到聯合報26日於二版刊登一篇〈 小黃在想什麼-尋求生存舞台,別貼騙子標籤 全文網頁連結全文圖片連結)以社會角度的報導,心裡才找到宣洩平衡的出口。

也許自己是相關領域出身,也厭倦了長期解讀、接收政治訊息(同樣事件,連續看一、兩個禮拜不膩嗎?),看到這樣訊息演變,很自然切換自身頻道,想要以社會面思考小黃這個人。

儘管報導黃姓少年身份撲朔迷離,我寧可直接以黃琪或黃照剛稱呼黃姓少年,但基於已經轉為社會角度的論點,就遵守其基本倫理,稱之為黃姓少年(這字還要打比較多勒)。

簡言之,追溯目前已知黃姓少年的成長背景,因其家庭因素,現實逼其提早社會化,後演變認知扭曲以及行為上的偏差,為求自身的存在感,創造生存空間,進而「快樂的」「以不被社會道德法律規範所接受的行為模式」「獲取大眾的關心與注目」

在相信人性本善的理論之下,這就是一般孩子喜歡以吵鬧、犯錯的手段來吸引父母師長關注的眼神。孩子出發點很單純,並非他們故意或喜歡「吵鬧、犯錯、不聽話」(核心問題也不是),而是孩子在尋求溫暖、保護、愛的眼光時,所不得不發展出的方法,不得不是因為這樣的手段能最快速獲得大人們的注目,這是孩子自然演繹出的「手段」而非故意的「目的」

當這些行為次次都達到所期望的結果時,就進一步變成「多次成習慣,習慣成自然」,當然他們漸漸長大,很自然便認為這樣的方法是正確的,更甚至變本加厲。

 

這個社會應該思考的是,今日此事件演變,已經非單純的政治事件,轉而是一個社會事件。一方面我們必須試著接受這已是一社會議題,另方面是不是我們的社會政策制度出了漏洞,相關部門機構的社會安全協助網絡,在孩子有需要的階段是否提供適時的協助,這是今後值得重視的方向

 
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徐老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